主角是傅愛毛的叫做《精神病院手記》,这本的作者是傅愛毛倾心创作的一本豪门总裁类,内容主要讲述:...
2 2
這個專供女患者入住的封閉病區像賓館的一整層樓,患者的衣食住行都在這個封閉空間裡進行。這裡住着百十号患者,其中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占八成,最小的十來歲,還是個天真的小丫頭。小丫頭像歡快的麻雀一樣滿病區瘋跑着,邊跑邊唱歌,護士不時地大聲朝她喊着:“安靜,寶貝!安靜!”觀察室裡的新來者,你搭眼一瞅就能感覺到明顯的異常:有人坐在床上對着牆壁自言自語;有人木頭樁子般僵直地躺着,如同木乃伊;還有人在癡嗔地傻笑。初來者在觀察室裡住過幾天,在藥物的作用下,不再哭喊、不再号叫和掙紮以後,就會被轉到普通病房了。住在普通病房的患者都很安靜,看不出瘋病的迹象,她們或閑聊或悶坐默思,顯得十分正常。由于我本人喜歡讀書,她們當中首先引起我注意的當然就是那個愛看書的2+2。這個自稱博士的女人三十來歲,頭發梳理得整整齊齊,臉上戴一副深度近視鏡,那神态怎麼瞅都不像病人。我确定曾經在哪裡見到過她,而且不止一次,然而,絞盡腦汁也想不起來到底在哪裡見過。不過,我還是依照思維定勢,認定她有“精神病”:沒有病怎麼會住到精神病院裡來呢?這是普遍共通的大衆邏輯。沒想到,這個邏輯會如此迅疾地内化進我的潛意識。為了确認女博士是精神病患者,我有意跟她搭讪,問她正在閱讀的是什麼書。她禮貌地把封面展露給我看,原來是《水浒傳》。我問她還讀過什麼書,她羅列出了包括《紅樓夢》《金瓶梅》還有《三體》在内的一大串書單,在我問及她更喜歡哪一部時,她頗具主見地評論道:“《金瓶梅》比《紅樓夢》更具平民意識,最值得讀的還是《三體》。你讀過《三體》嗎?必須讀讀這套書,必須讀。”“為什麼?”我問。“讀過以後,你就知道你在哪裡了。”“不用讀我也知道,我在瘋人院裡。”我沒好氣地說。
這時,一個姑娘走過來,主動而又熱烈地加入了讨論,不過她探讨的是完全不同的話題:“你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嗎?”姑娘開門見山地問道。看着她那嚴肅的表情,我立刻想到了連街上的流浪狗都知道的哲學三問:“你是誰?你從哪裡來?你要到哪裡去?”我覺得她提出的問題相當嚴肅和深奧,回答起來非常困難,略加思考以後,我從最簡單的生物學層面回答道:“我從我媽的肚子裡來。”姑娘道:“我不是。我是由天神派來的!”沒等我說話,她又緊接着問:“沒到你媽的肚子裡以前你在哪裡?你為什麼選擇你媽的肚子而不是别人的肚子呢?你到地球上來幹什麼?”若是在别的地方,如此脫俗的提問會使我啞然失笑,在這個特殊場所,我想到了那句略帶調侃的格言:“所謂瘋子,就是醒着做夢的人。”很顯然,姑娘正處在一個特殊的夢境裡,我認為有必要對她的夢境給予充分的尊重,畢竟,按照佛陀他老人家的觀點,整個世界都是肥皂泡一樣的“夢幻泡影”,既然大家都活在夢中,她當然有權利為自己制造一個與衆不同的夢境,并且以醒着昏睡的方式生活在獨屬于她的時空裡,于是道:“那你肯定身負重要使命了?”“那當然。我男朋友非常帥,你相信嗎?”我十分肯定地回答:“當然!”
這姑娘長得很好看,配得上出色的帥哥。但我随即在心裡質疑,有哪個帥哥會真心喜歡“天神派來的”瘋子呢?于是用斬釘截鐵的冷酷語氣正告她:“這世界上沒有愛情!”姑娘自信地笑笑:“我的帥哥非常愛我!看,我的婚紗漂亮嗎?”我這才注意到,她手裡握着一條蓬松潔白的衛生巾。姑娘如此不可理喻,我恨鐵不成鋼地說:“誰相信愛情,誰萬劫不複!”姑娘顯然不能理解我的警告,蝴蝶一般旋着輕盈的舞步往門外飄去,連她的“婚紗”掉在地上都毫無覺察。
由姑娘引發的諸多問題弄得我心緒煩亂,我突然強烈地渴望一隻充滿滾燙熱流的浴缸,并開始下意識地在病區裡尋找,然而,尋遍旮旯角落都不見浴缸的影子。愈尋找不到,我的渴望愈甚,恨不得整個病區刹那間變成巨大無比的浴缸,使我可以即刻沒身其中。需要說明,本人患有“浴缸依賴癖”,每逢緊張焦慮或者絕望時就會奮不顧身地沒進浴缸之中,就像鼹鼠遇到危險會躲進地洞裡那樣,浴缸就是我的地洞。時間最長的一次,我在浴缸裡連續浸泡了三天又六個小時,甯可溺死都不肯從水裡出來。如果可以選擇,我希望來生做一條深水魚,生活在海底,自由地穿梭在美麗壯觀的海底世界,卻又像不存在一樣,哪怕最先進的潛水艇都無法打擾到我,我在海裡生在海裡死。此刻,我雖因不能把自己沒入浴缸而深感絕望,卻發現住進這鬼地方倒也并非全無裨益,至少客觀上遏阻了自己的浴缸依賴癖。
精神病院的住院部分為“開放”和“封閉”兩種類型,開放病房的患者需要家屬二十四小時陪護,必須寸步不離。老公因沒時間守在醫院陪護我,于是,我被安排進封閉病房。封閉病房全封閉管理,活動範圍僅限于幾百平方米的病區,隻要住進來便插翅難飛。更加吊詭的是,能否出院,并不取決于患者本人是否康複,精神病院有一條非常特别的規則:“誰送來,誰接走。”也就是說,隻要是住進精神病院的人,都必須有“送至人”,患者是不可能自己主動住進來的。這個“送至人”可以是配偶,可以是家人,可以是工作單位的人,也可以是街道辦事處的公務人員。同樣,沒有“送至人”的同意,并親自來接,病人想要自主出院,絕對不可能。
身在其中時我并不明白,好久以後,直到我自己出院我才知道,“誰送來,誰接走”這看似簡單的六個字,對患者而言卻比腳鐐手铐還要可怕。明擺着,精神病人通常不可能自主求醫,因為,精神病患者的最顯著标志就是不承認自己有病。如果能夠自己認識到自己有病,那一定不是精神病,或者還沒有病到足夠嚴重的程度,所以,幾乎所有的精神病人都是被别人送到醫院求醫的。這樣一來,就産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:“送至人”根據什麼把人作為精神病患者送進醫院呢?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,有時候,連最權威的專家都感到棘手。但是,沒有任何醫學資質的家屬,卻可以理直氣壯地充當“送至人”的角色,把自己的家人送到醫院充當精神病人,而且,送的時候絕對不可能征求“病人”的意見,如果征求意見,“病人”十有八九不會同意,還會拼死抗争。為了避免麻煩,隻有一個辦法:家屬在“病人”的飯裡下助眠藥,趁其熟睡之際把他送到醫院,當病人一覺醒來,已經置身醫院的病房裡,插翅難飛了。或者幹脆采取更粗暴的手段:直接打電話給精神病院,由院方派人來給“病人”武力注射鎮靜劑,促使其瞬間喪失意識,像僵屍一樣聽憑擺布。說起來,不管是家屬在飯裡偷放安定類的藥物,還是醫院派人注射鎮靜劑,都算是比較溫和的送醫措施。有的更簡單,直接把人五花大綁,像押送犯人一樣,把人強行送往醫院,病人一路哭喊号叫,那場面簡直像殺人一樣,令人目不忍視、耳不忍聞。
在我被送往醫院之後,老公剛好要出國公幹。後來我才曉得,他出去前亦曾和醫院反複溝通,院方向他保證,我住進醫院的封閉病房絕對不會出現人身安全問題,還可以針對病狀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;反之,如果我不關在醫院接受封閉治療,極有可能随時發生自毀自傷的可怕事件,鑒于我此前已出現過自溺行為,且一人獨居,又處于極度抑郁的狀态,住進醫院的封閉病房應該是最妥當的安排。醫院分析得頭頭是道,老公放心出國。也是後來我才知曉,國外公幹期間,他亦曾幾次跟院方電話聯絡,醫院傳遞給他的訊息永遠是:“狀态良好,情況正常。”他要求和我本人通話時,都被院方以“遵守醫療規則”為由,依照慣例拒絕,理由是:和家屬通話會攪擾患者的情緒,影響正常治療。
和一百多名女患者共同居住在這個封閉病區裡,區别隻在于,衆人皆瘋我獨醒。當然,這是我個人的主觀認知,在醫生看來,這恰是我作為“病人”的最有力之佐證,其判斷标準是:一個人愈意識不到或不肯相信自己不正常,則表示這人已異常到不可救藥之程度。在這裡,要想成為醫生眼裡的正常人,就得心悅誠服地承認自己不正常,并老老實實、不加反抗地接受醫生的治療。
“精神病人”并非如想象和傳說中那般可怖,相反,我親眼看到了她們的許多可愛之處。這要感謝現代醫學的發達,隻要醫生敢于下藥,哪怕角鬥場上最兇猛的公牛都會變成乖馴的綿羊。剛進來的頭幾天,我夜裡睡覺時老是提心吊膽,擔心某個病人半夜發作,突然暴力襲擊自己,畢竟那麼多患者共居一室,精神病人又無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。我很快發現這個擔心純屬多餘:凡新入住者,都要無一例外地被輸入鎮靜藥物,個個睡得死沉,被狼拖走吃掉都不會作聲,哪裡還會武力攻擊别人呢?
人身安全無虞,剩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,我開始在病區裡廣交朋友,找患者聊天成為我消磨時光的最佳良方。我深信,住進這醫院裡的每一個患者身上都隐藏着幽微詭秘的故事,探究發生在她們靈魂深處不為人知的故事,成為我替自己分派的隆重工作。我暗自設想,在被接出去以前,我就暫且把自己當作靈魂的福爾摩斯,權當這精神病院就是我渴慕的海洋,我就是一條沉潛在海底世界的深水魚。此後漫長的精神病院生涯裡,我以“病人”的身份自覺承擔起“靈魂偵探”的職責,樂此不疲地解剖着一個又一個超凡脫俗的靈魂,感覺既震撼無比又錐心刺骨,迫使我不顧一切地把這些“瘋華絕代”的靈魂用文字展現出來,以此表示我的誠摯敬意。每一枚飽受煎熬的靈魂都是值得尊重的,也是值得憐惜與呵護的,同時,我也希望把這些飽受折磨的靈魂作為醫學标本呈現出來,以供專家研究,我期望每一枚騷動不安的靈魂都能獲得安詳與甯靜。
至于從體裁上如何定義我寫出的這些文字,我不去管它,我隻想盡可能原汁原味地記述。我所呈現出來的,隻是一個個與靈魂相關的醫學病例而已。
2
這個專供女患者入住的封閉病區像賓館的一整層樓,患者的衣食住行都在這個封閉空間裡進行。這裡住着百十号患者,其中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占八成,最小的十來歲,還是個天真的小丫頭。小丫頭像歡快的麻雀一樣滿病區瘋跑着,邊跑邊唱歌,護士不時地大聲朝她喊着:“安靜,寶貝!安靜!”觀察室裡的新來者,你搭眼一瞅就能感覺到明顯的異常:有人坐在床上對着牆壁自言自語;有人木頭樁子般僵直地躺着,如同木乃伊;還有人在癡嗔地傻笑。初來者在觀察室裡住過幾天,在藥物的作用下,不再哭喊、不再号叫和掙紮以後,就會被轉到普通病房了。住在普通病房的患者都很安靜,看不出瘋病的迹象,她們或閑聊或悶坐默思,顯得十分正常。由于我本人喜歡讀書,她們當中首先引起我注意的當然就是那個愛看書的2+2。這個自稱博士的女人三十來歲,頭發梳理得整整齊齊,臉上戴一副深度近視鏡,那神态怎麼瞅都不像病人。我确定曾經在哪裡見到過她,而且不止一次,然而,絞盡腦汁也想不起來到底在哪裡見過。不過,我還是依照思維定勢,認定她有“精神病”:沒有病怎麼會住到精神病院裡來呢?這是普遍共通的大衆邏輯。沒想到,這個邏輯會如此迅疾地内化進我的潛意識。為了确認女博士是精神病患者,我有意跟她搭讪,問她正在閱讀的是什麼書。她禮貌地把封面展露給我看,原來是《水浒傳》。我問她還讀過什麼書,她羅列出了包括《紅樓夢》《金瓶梅》還有《三體》在内的一大串書單,在我問及她更喜歡哪一部時,她頗具主見地評論道:“《金瓶梅》比《紅樓夢》更具平民意識,最值得讀的還是《三體》。你讀過《三體》嗎?必須讀讀這套書,必須讀。”“為什麼?”我問。“讀過以後,你就知道你在哪裡了。”“不用讀我也知道,我在瘋人院裡。”我沒好氣地說。
這時,一個姑娘走過來,主動而又熱烈地加入了讨論,不過她探讨的是完全不同的話題:“你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嗎?”姑娘開門見山地問道。看着她那嚴肅的表情,我立刻想到了連街上的流浪狗都知道的哲學三問:“你是誰?你從哪裡來?你要到哪裡去?”我覺得她提出的問題相當嚴肅和深奧,回答起來非常困難,略加思考以後,我從最簡單的生物學層面回答道:“我從我媽的肚子裡來。”姑娘道:“我不是。我是由天神派來的!”沒等我說話,她又緊接着問:“沒到你媽的肚子裡以前你在哪裡?你為什麼選擇你媽的肚子而不是别人的肚子呢?你到地球上來幹什麼?”若是在别的地方,如此脫俗的提問會使我啞然失笑,在這個特殊場所,我想到了那句略帶調侃的格言:“所謂瘋子,就是醒着做夢的人。”很顯然,姑娘正處在一個特殊的夢境裡,我認為有必要對她的夢境給予充分的尊重,畢竟,按照佛陀他老人家的觀點,整個世界都是肥皂泡一樣的“夢幻泡影”,既然大家都活在夢中,她當然有權利為自己制造一個與衆不同的夢境,并且以醒着昏睡的方式生活在獨屬于她的時空裡,于是道:“那你肯定身負重要使命了?”“那當然。我男朋友非常帥,你相信嗎?”我十分肯定地回答:“當然!”
這姑娘長得很好看,配得上出色的帥哥。但我随即在心裡質疑,有哪個帥哥會真心喜歡“天神派來的”瘋子呢?于是用斬釘截鐵的冷酷語氣正告她:“這世界上沒有愛情!”姑娘自信地笑笑:“我的帥哥非常愛我!看,我的婚紗漂亮嗎?”我這才注意到,她手裡握着一條蓬松潔白的衛生巾。姑娘如此不可理喻,我恨鐵不成鋼地說:“誰相信愛情,誰萬劫不複!”姑娘顯然不能理解我的警告,蝴蝶一般旋着輕盈的舞步往門外飄去,連她的“婚紗”掉在地上都毫無覺察。
由姑娘引發的諸多問題弄得我心緒煩亂,我突然強烈地渴望一隻充滿滾燙熱流的浴缸,并開始下意識地在病區裡尋找,然而,尋遍旮旯角落都不見浴缸的影子。愈尋找不到,我的渴望愈甚,恨不得整個病區刹那間變成巨大無比的浴缸,使我可以即刻沒身其中。需要說明,本人患有“浴缸依賴癖”,每逢緊張焦慮或者絕望時就會奮不顧身地沒進浴缸之中,就像鼹鼠遇到危險會躲進地洞裡那樣,浴缸就是我的地洞。時間最長的一次,我在浴缸裡連續浸泡了三天又六個小時,甯可溺死都不肯從水裡出來。如果可以選擇,我希望來生做一條深水魚,生活在海底,自由地穿梭在美麗壯觀的海底世界,卻又像不存在一樣,哪怕最先進的潛水艇都無法打擾到我,我在海裡生在海裡死。此刻,我雖因不能把自己沒入浴缸而深感絕望,卻發現住進這鬼地方倒也并非全無裨益,至少客觀上遏阻了自己的浴缸依賴癖。
精神病院的住院部分為“開放”和“封閉”兩種類型,開放病房的患者需要家屬二十四小時陪護,必須寸步不離。老公因沒時間守在醫院陪護我,于是,我被安排進封閉病房。封閉病房全封閉管理,活動範圍僅限于幾百平方米的病區,隻要住進來便插翅難飛。更加吊詭的是,能否出院,并不取決于患者本人是否康複,精神病院有一條非常特别的規則:“誰送來,誰接走。”也就是說,隻要是住進精神病院的人,都必須有“送至人”,患者是不可能自己主動住進來的。這個“送至人”可以是配偶,可以是家人,可以是工作單位的人,也可以是街道辦事處的公務人員。同樣,沒有“送至人”的同意,并親自來接,病人想要自主出院,絕對不可能。
身在其中時我并不明白,好久以後,直到我自己出院我才知道,“誰送來,誰接走”這看似簡單的六個字,對患者而言卻比腳鐐手铐還要可怕。明擺着,精神病人通常不可能自主求醫,因為,精神病患者的最顯著标志就是不承認自己有病。如果能夠自己認識到自己有病,那一定不是精神病,或者還沒有病到足夠嚴重的程度,所以,幾乎所有的精神病人都是被别人送到醫院求醫的。這樣一來,就産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:“送至人”根據什麼把人作為精神病患者送進醫院呢?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,有時候,連最權威的專家都感到棘手。但是,沒有任何醫學資質的家屬,卻可以理直氣壯地充當“送至人”的角色,把自己的家人送到醫院充當精神病人,而且,送的時候絕對不可能征求“病人”的意見,如果征求意見,“病人”十有八九不會同意,還會拼死抗争。為了避免麻煩,隻有一個辦法:家屬在“病人”的飯裡下助眠藥,趁其熟睡之際把他送到醫院,當病人一覺醒來,已經置身醫院的病房裡,插翅難飛了。或者幹脆采取更粗暴的手段:直接打電話給精神病院,由院方派人來給“病人”武力注射鎮靜劑,促使其瞬間喪失意識,像僵屍一樣聽憑擺布。說起來,不管是家屬在飯裡偷放安定類的藥物,還是醫院派人注射鎮靜劑,都算是比較溫和的送醫措施。有的更簡單,直接把人五花大綁,像押送犯人一樣,把人強行送往醫院,病人一路哭喊号叫,那場面簡直像殺人一樣,令人目不忍視、耳不忍聞。
在我被送往醫院之後,老公剛好要出國公幹。後來我才曉得,他出去前亦曾和醫院反複溝通,院方向他保證,我住進醫院的封閉病房絕對不會出現人身安全問題,還可以針對病狀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;反之,如果我不關在醫院接受封閉治療,極有可能随時發生自毀自傷的可怕事件,鑒于我此前已出現過自溺行為,且一人獨居,又處于極度抑郁的狀态,住進醫院的封閉病房應該是最妥當的安排。醫院分析得頭頭是道,老公放心出國。也是後來我才知曉,國外公幹期間,他亦曾幾次跟院方電話聯絡,醫院傳遞給他的訊息永遠是:“狀态良好,情況正常。”他要求和我本人通話時,都被院方以“遵守醫療規則”為由,依照慣例拒絕,理由是:和家屬通話會攪擾患者的情緒,影響正常治療。
和一百多名女患者共同居住在這個封閉病區裡,區别隻在于,衆人皆瘋我獨醒。當然,這是我個人的主觀認知,在醫生看來,這恰是我作為“病人”的最有力之佐證,其判斷标準是:一個人愈意識不到或不肯相信自己不正常,則表示這人已異常到不可救藥之程度。在這裡,要想成為醫生眼裡的正常人,就得心悅誠服地承認自己不正常,并老老實實、不加反抗地接受醫生的治療。
“精神病人”并非如想象和傳說中那般可怖,相反,我親眼看到了她們的許多可愛之處。這要感謝現代醫學的發達,隻要醫生敢于下藥,哪怕角鬥場上最兇猛的公牛都會變成乖馴的綿羊。剛進來的頭幾天,我夜裡睡覺時老是提心吊膽,擔心某個病人半夜發作,突然暴力襲擊自己,畢竟那麼多患者共居一室,精神病人又無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。我很快發現這個擔心純屬多餘:凡新入住者,都要無一例外地被輸入鎮靜藥物,個個睡得死沉,被狼拖走吃掉都不會作聲,哪裡還會武力攻擊别人呢?
人身安全無虞,剩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,我開始在病區裡廣交朋友,找患者聊天成為我消磨時光的最佳良方。我深信,住進這醫院裡的每一個患者身上都隐藏着幽微詭秘的故事,探究發生在她們靈魂深處不為人知的故事,成為我替自己分派的隆重工作。我暗自設想,在被接出去以前,我就暫且把自己當作靈魂的福爾摩斯,權當這精神病院就是我渴慕的海洋,我就是一條沉潛在海底世界的深水魚。此後漫長的精神病院生涯裡,我以“病人”的身份自覺承擔起“靈魂偵探”的職責,樂此不疲地解剖着一個又一個超凡脫俗的靈魂,感覺既震撼無比又錐心刺骨,迫使我不顧一切地把這些“瘋華絕代”的靈魂用文字展現出來,以此表示我的誠摯敬意。每一枚飽受煎熬的靈魂都是值得尊重的,也是值得憐惜與呵護的,同時,我也希望把這些飽受折磨的靈魂作為醫學标本呈現出來,以供專家研究,我期望每一枚騷動不安的靈魂都能獲得安詳與甯靜。
至于從體裁上如何定義我寫出的這些文字,我不去管它,我隻想盡可能原汁原味地記述。我所呈現出來的,隻是一個個與靈魂相關的醫學病例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