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APP,全本阅读

打开
A+ A-
A+ A-
3 3
父親去世之後,媽變得唯唯諾諾。吃飯的時候她會揀個桌角坐下,默不作聲地嚼着饅頭,對着一桌子的菜半天都不動筷子。她甚至不太敢一個人坦然地去逛街市。見了人不仗義,她說。仗義,是豫北方言,意思是因為有所依靠而坦然自若。但是她說,她見了人不仗義。這讓她越發顯得可憐兮兮。
過度的擔憂壓垮了她。她曾以永無斷絕的憂慮和悲愁,在父親耳朵邊長籲短歎了五十年。她先是為爹娘兄弟的溫飽擔憂,然後為兒女的安穩擔憂,到了晚年,霆子——她的幺兒子便成為她唯一的擔憂。為霆子擔憂成了她活着的全部内容。她擔憂的事情沒完沒了:兒子的生意,兒子的好朋友和壞朋友,兒子的房子,兒子的戶口,兒子的早餐,兒子的兒子,兒子将來必然會有的孫子。
母親是一堵寫滿了标語的牆。那些縱橫交錯的字行,每一句都是關于世界末日的預言。一個希望你全心全意投入她的悲愁之内的母親,她的方式一點也不粗暴,她的方式是示弱。要安撫這樣的弱,你必須打點起足夠的耐心,陪她一起奔赴那個與你的生活南轅北轍的目的地。
我難以抵制這自虐般的悲愁。一天到晚聽她滔滔不絕數說憂愁我會瘋掉的,我确信,隻要在她身邊待久了,陷在悲苦的念力深處,誰都會覺得活着真是沒勁透了。雖然試着克制,總還是忍不住在她唉聲歎氣的時候打斷她。我知道我的氣力遠不足以脫身,因而警告自己,不要陷入,絕不陷入。
要試圖把她從悲苦的慣性裡拽出來,是一件力不從心的事。悲苦的念力仿佛冥冥中自有響應。處在她的念力深處的霆子仿佛不是被母親擔憂,而是被那種擔憂施了魔咒。她的念力像個巨大的旋渦。她擔心什麼,什麼便會發生。霆子不斷惹事,而且會盡快讓她知道,他又遇到了麻煩。她立刻會發動她能發動的每一個人去解救。她的理由是,再怎麼他也是你們的兄弟,你們怎麼能不管呀?沒有幾個人受得了永遠背着另一個人走路。但是,身為母親的人願意背,即使她背不動。她總是忘記她背着的人完全可以自己走路。
從十幾歲出來讀書起,霆子的人生一大半都是在伊城度過的。但是至今,霆子與這個城市依然不投合。他更像個隐居山林的俠客,待人接物的方式始終有着不切實際的豪爽,但凡誰有麻煩,不問輕重,甚至也不問親疏,他總是調兵遣将、兩肋插刀的架勢。他憑着那一套江湖義氣在伊城開拓着自己的世界,卻一直不懂得如何與這個城市得體地相處。每當我開口勸他,霆子總是反問,不這樣,能怎樣?能怎樣,我回答不了。伊城還有多少像霆子一樣的人?他們從鄉村來到這個城市,兩手空空,心懷奢望。年輕的霆子們盼望一蹴而就。然而,城市遠非他們預估的樣子。很多時候,他們别無選擇。順應着生存的提醒,他們很快就把自己磨成了另一種模樣。他們曾經做過什麼樣的努力,這個城市曾怎樣左一刀右一斧地修改着他們的方向,我又曾經怎樣試圖螳臂當車,不能想。這樣的思量,會讓我深感悲慚。
霆子自己經營第一份生意的時候,才二十出頭。我隻陪他在商鋪裡待過一天,就再也不去了。身體的疲累倒在其次,那份兒盼望顧客、迎來送往的情形,我受不了。年紀輕輕的霆子竟然堅持下來了。第一個月,霆子賺到了三千多塊。在21世紀之初,那已經算是不錯的收獲了。但是緊接着,那點收獲被一個穿制服的敲詐殆盡。制服的理由是,霆子經營的碟片裡有色情段落。霆子不讓找人讨回。霆子說,這次不讓他得手,絕對還有下次,穿制服的想對練攤的下手,一秒鐘能找一萬個借口,不如順了他,以後倒有許多方便。憑着這種化敵為友的城府,霆子的生意雖然起起落落并不十分順利,一直也還過得去。起初轉手光碟,然後開酒館,再後來做建築管材,霆子的生意越做越寬,在各種場面上的朋友也越來越多。
隻不過,每次回頭看他走過的路,我都會心情複雜地看到周遭的污髒怎樣一層一層地浸入,把我的兄弟變成了面目全非的陌生人——在日漸娴熟的敷衍下面,霆子的算計漸漸成為習慣,性子也越來越狠。被制服敲詐以後他又遇到過什麼,霆子極少說起。如今,面對任何勸誡他都會反問,不這樣,能怎樣?
看看他的來路,我的心腸也如同母親。我也格外想質問,再怎麼他也是你們的兄弟,你們怎麼能不管呀?那本來心腸溫暖的孩子,那曾經努力為自己掙生活的孩子,那不喜歡逆來順受的孩子,那到處惹是生非的孩子,他,以及那幫子和他一樣營苟混世的孩子,不靠着彼此抱團,不靠着拳頭,又能怎麼樣呢?
母親的牆上,寫滿了痛惜和冤屈。
經過許多跌宕,雖然算不上驚心動魄,但我自以為,在歲月的教唆之下,我至少已經懂得安身立命四個字的分量了。我也開始理解人的忍耐。霆子對這樣的妥協不以為然。你總說忍耐,他問,你有安穩的職位,不需要為生存奔命,你忍耐,可是,你又怎樣呢?
我又怎樣呢?若幹年前,有個人遠行之前,留給我最後一句話,要耐煩。這人是知道的,幾乎沒有什麼能夠強烈或長久地吸引我。大學畢業來到伊城的時候,這個剛剛開始擴張的城市在我眼裡土得掉渣。對于一個一張白紙的孩子而言,上海的塗染力是徹骨的。我的鄉村成長經驗,在初入上海的時候,在十六七歲的年紀就被全面塗覆。四年後,我穿着開司米毛線短裙,騎一輛26英寸的斜梁自行車穿行在伊城的大街上,隻覺得塵土四起的伊城就是個小縣城,又破敗又局促。我帶着微微的蔑視在這裡駐紮下來,根本沒準備在這個城市度過一生,更沒有深入并了解它的動機。
連我自己也以為我是喜歡變動的。來到伊城以後,我跳槽再跳槽,幾番進出圍城。以一個朋友的話來歸納,你這人總也不見安生,一會兒換單位了,一會兒換人了,一會兒又換單位了,一會兒又換人了,作成精了。許多人的職場變動是沿着同一條職業方向,是秩序井然的台階式移動。我則是另選一條路再來。每一次跳槽都是對過去的全盤擱置。這種反複的從頭來過,意味着職業方向的改弦更張,也意味着職場資曆的斷裂。我的簡曆也就如命運本身,有着觸目的不連貫。因而,即使把日子弄得起伏不定的霆子也有資格問我,你又怎樣呢?
3
父親去世之後,媽變得唯唯諾諾。吃飯的時候她會揀個桌角坐下,默不作聲地嚼着饅頭,對着一桌子的菜半天都不動筷子。她甚至不太敢一個人坦然地去逛街市。見了人不仗義,她說。仗義,是豫北方言,意思是因為有所依靠而坦然自若。但是她說,她見了人不仗義。這讓她越發顯得可憐兮兮。
過度的擔憂壓垮了她。她曾以永無斷絕的憂慮和悲愁,在父親耳朵邊長籲短歎了五十年。她先是為爹娘兄弟的溫飽擔憂,然後為兒女的安穩擔憂,到了晚年,霆子——她的幺兒子便成為她唯一的擔憂。為霆子擔憂成了她活着的全部内容。她擔憂的事情沒完沒了:兒子的生意,兒子的好朋友和壞朋友,兒子的房子,兒子的戶口,兒子的早餐,兒子的兒子,兒子将來必然會有的孫子。
母親是一堵寫滿了标語的牆。那些縱橫交錯的字行,每一句都是關于世界末日的預言。一個希望你全心全意投入她的悲愁之内的母親,她的方式一點也不粗暴,她的方式是示弱。要安撫這樣的弱,你必須打點起足夠的耐心,陪她一起奔赴那個與你的生活南轅北轍的目的地。
我難以抵制這自虐般的悲愁。一天到晚聽她滔滔不絕數說憂愁我會瘋掉的,我确信,隻要在她身邊待久了,陷在悲苦的念力深處,誰都會覺得活着真是沒勁透了。雖然試着克制,總還是忍不住在她唉聲歎氣的時候打斷她。我知道我的氣力遠不足以脫身,因而警告自己,不要陷入,絕不陷入。
要試圖把她從悲苦的慣性裡拽出來,是一件力不從心的事。悲苦的念力仿佛冥冥中自有響應。處在她的念力深處的霆子仿佛不是被母親擔憂,而是被那種擔憂施了魔咒。她的念力像個巨大的旋渦。她擔心什麼,什麼便會發生。霆子不斷惹事,而且會盡快讓她知道,他又遇到了麻煩。她立刻會發動她能發動的每一個人去解救。她的理由是,再怎麼他也是你們的兄弟,你們怎麼能不管呀?沒有幾個人受得了永遠背着另一個人走路。但是,身為母親的人願意背,即使她背不動。她總是忘記她背着的人完全可以自己走路。
從十幾歲出來讀書起,霆子的人生一大半都是在伊城度過的。但是至今,霆子與這個城市依然不投合。他更像個隐居山林的俠客,待人接物的方式始終有着不切實際的豪爽,但凡誰有麻煩,不問輕重,甚至也不問親疏,他總是調兵遣将、兩肋插刀的架勢。他憑着那一套江湖義氣在伊城開拓着自己的世界,卻一直不懂得如何與這個城市得體地相處。每當我開口勸他,霆子總是反問,不這樣,能怎樣?能怎樣,我回答不了。伊城還有多少像霆子一樣的人?他們從鄉村來到這個城市,兩手空空,心懷奢望。年輕的霆子們盼望一蹴而就。然而,城市遠非他們預估的樣子。很多時候,他們别無選擇。順應着生存的提醒,他們很快就把自己磨成了另一種模樣。他們曾經做過什麼樣的努力,這個城市曾怎樣左一刀右一斧地修改着他們的方向,我又曾經怎樣試圖螳臂當車,不能想。這樣的思量,會讓我深感悲慚。
霆子自己經營第一份生意的時候,才二十出頭。我隻陪他在商鋪裡待過一天,就再也不去了。身體的疲累倒在其次,那份兒盼望顧客、迎來送往的情形,我受不了。年紀輕輕的霆子竟然堅持下來了。第一個月,霆子賺到了三千多塊。在21世紀之初,那已經算是不錯的收獲了。但是緊接着,那點收獲被一個穿制服的敲詐殆盡。制服的理由是,霆子經營的碟片裡有色情段落。霆子不讓找人讨回。霆子說,這次不讓他得手,絕對還有下次,穿制服的想對練攤的下手,一秒鐘能找一萬個借口,不如順了他,以後倒有許多方便。憑着這種化敵為友的城府,霆子的生意雖然起起落落并不十分順利,一直也還過得去。起初轉手光碟,然後開酒館,再後來做建築管材,霆子的生意越做越寬,在各種場面上的朋友也越來越多。
隻不過,每次回頭看他走過的路,我都會心情複雜地看到周遭的污髒怎樣一層一層地浸入,把我的兄弟變成了面目全非的陌生人——在日漸娴熟的敷衍下面,霆子的算計漸漸成為習慣,性子也越來越狠。被制服敲詐以後他又遇到過什麼,霆子極少說起。如今,面對任何勸誡他都會反問,不這樣,能怎樣?
看看他的來路,我的心腸也如同母親。我也格外想質問,再怎麼他也是你們的兄弟,你們怎麼能不管呀?那本來心腸溫暖的孩子,那曾經努力為自己掙生活的孩子,那不喜歡逆來順受的孩子,那到處惹是生非的孩子,他,以及那幫子和他一樣營苟混世的孩子,不靠着彼此抱團,不靠着拳頭,又能怎麼樣呢?
母親的牆上,寫滿了痛惜和冤屈。
經過許多跌宕,雖然算不上驚心動魄,但我自以為,在歲月的教唆之下,我至少已經懂得安身立命四個字的分量了。我也開始理解人的忍耐。霆子對這樣的妥協不以為然。你總說忍耐,他問,你有安穩的職位,不需要為生存奔命,你忍耐,可是,你又怎樣呢?
我又怎樣呢?若幹年前,有個人遠行之前,留給我最後一句話,要耐煩。這人是知道的,幾乎沒有什麼能夠強烈或長久地吸引我。大學畢業來到伊城的時候,這個剛剛開始擴張的城市在我眼裡土得掉渣。對于一個一張白紙的孩子而言,上海的塗染力是徹骨的。我的鄉村成長經驗,在初入上海的時候,在十六七歲的年紀就被全面塗覆。四年後,我穿着開司米毛線短裙,騎一輛26英寸的斜梁自行車穿行在伊城的大街上,隻覺得塵土四起的伊城就是個小縣城,又破敗又局促。我帶着微微的蔑視在這裡駐紮下來,根本沒準備在這個城市度過一生,更沒有深入并了解它的動機。
連我自己也以為我是喜歡變動的。來到伊城以後,我跳槽再跳槽,幾番進出圍城。以一個朋友的話來歸納,你這人總也不見安生,一會兒換單位了,一會兒換人了,一會兒又換單位了,一會兒又換人了,作成精了。許多人的職場變動是沿着同一條職業方向,是秩序井然的台階式移動。我則是另選一條路再來。每一次跳槽都是對過去的全盤擱置。這種反複的從頭來過,意味着職業方向的改弦更張,也意味着職場資曆的斷裂。我的簡曆也就如命運本身,有着觸目的不連貫。因而,即使把日子弄得起伏不定的霆子也有資格問我,你又怎樣呢?
全文阅读>>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