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APP,全本阅读

打开
A+ A-
A+ A-
4 4
我在這個地方已經待了十年。十年前,因為受不了過度的疲勞和捆綁,我離開了那個終日碌碌的所謂肥差,來到這個被稱為“清水衙門”的部門。這地方雖然理論上也在機關序列,卻是機關的邊角,而且是被裁到一邊閑置的邊角,是奔湧向前的河流靠近岸邊的一個淺水窪。從外部看,它隻是機關序列裡的小擺設。
這個地方的清淨與此前的喧嚣形成了觸目的對比。盡管人人都知道這地方是清閑的,但它的清閑程度還是讓我暗暗驚訝。
到這裡上班的第一天,我來到我整饬一新的辦公室,裡面除了一張辦公桌,一把轉椅,一張長沙發,一隻茶幾,兩個文件櫃,别無長物,連電腦都沒有。我依據原來的辦公習慣,把辦公必需品列了長長一張單子,要求當天配齊。負責采買的會計一看單子就結巴起來。這這這,她滿臉吃驚地說,我得去找領導問問。仿佛這件事很離譜。
整整一周,我的辦公室沒來過一個人。因為辦公樓幾乎是空的,除了頭兒的辦公室亮着燈,單位辦公室有兩三個年輕人支應差事,沒有别的人。每天下班,頭兒的辦公室便熱鬧起來,有四個人關起門來在裡面玩撲克。我每天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走,根本沒人過問。我便天天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,然後到單位,看看書,吃午餐,午休,再看看書,就可以回家了。
緊繃了十多年的神經終于松弛下來。有整整一個月時間我都在睡懶覺,每天睡到自然醒,把十幾年欠下的覺都補回來了。一個月過去了,我從補覺的松弛中緩過神來,新電腦也擺到了辦公桌上。
十多年的淤積等待清理,而那些沉甸甸的東西卻不容易掀動。我總覺得隔着什麼,意弱詞窮,力道不夠。我于惶惶之中,答應了朋友的約請,開始為一家晚報的周刊寫專欄。千把字的小豆腐塊,一周一篇,一直到年底。其間和幾個朋友一起,把伊城周邊的旮旮旯旯走了一遍,并且以此為主題,為另一家炙手可熱的都市報寫專欄。有限的儲備迅速消耗。而這種小機靈賣弄久了,我怕我的經驗會全都碎成芝麻粒。于是忍住,停止。
當“寫什麼”成為一個必須經常自問的問題,寫作本身,就多多少少帶了些裝腔作勢。不時遇見同行,問,最近寫什麼呢?我手中的一杯酒便有些難以下咽。假如我在寫小說,寫着長篇或中短篇,那似乎說起來更像一件事,可以說說的。寫詩的人似乎就不大好意思把寫詩當成一件事挂到嘴上,不過,大緻也可以說說的。但我一直在寫散文。雖然不是那種小豆腐塊,也不是用妩媚言辭勸人或哄人的小插花,但我還是不能夠坦白,我在寫什麼。這顯得煞有介事。而散文似乎是不能煞有介事、不能預謀的。
往事沉重含混,經過了多年的發酵。其中有多少是已經消化并且打開的,可以構成寫作意義上的有效經驗,我不确定。有些沉積不敢輕易去碰。怕自己下手沒輕重,白白弄壞了材料。我不能無限隐藏,不能無動于衷,我是與無限的人與事物同在的那一個,我的悲歡常常緣于瑣屑,一點也不比他們更重大,那麼我在自己的作品中意味着什麼,是否仍有可能成為一個創造者?如果不能,我的過往豈不是與他人毫無關系,而僅僅是我的負擔?
不知不覺已經十年了。年底,當我突然意識到“十年”這個時間段的時候,對自己很是失望。剛剛來到這裡的時候我還算年輕,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信心洋溢,以為隻要自己願意,就能所向披靡,沒有什麼能夠阻擋。十年了,那些曾經在記憶裡滾湧喧嚣、讓我夜不能寐的往事,此刻何在?
初來時的清靜不複存在。當初的陌生人,現在都熟悉起來,交往起來,一重新的“人際關系”已經形成。這小小的人群便不再是(也許從來不是)一個一個的,而是一派一派的。我們這個族群不知怎麼了,到處都是一派一派的。人們争排名,争職位,缺少實質性标的物的時候,争上風。那些标的物,那些風頭、面子,我曾經司空見慣。都是徒有其表的勾當,沒意思。好不容易脫身而出,那些東西不可能再吸引我。我不想加入任何一派。我跟任何一派都沒有共同訴求,我對他們在意的虛榮和實利由衷地不感興趣。我覺得本質上他們是志同道合的,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同樣的标的物上。在他們之間我就像一隻蝙蝠,非禽非獸,非左非右——這一向是一個處于道德凹點的角色,一不留神,兩派三派的磚頭都會砸到你頭上。這個因為怠惰過甚所以一事無成的群落,不僅是奔湧向前的河流靠近岸邊的一個淺水窪。清淺隻是當時的錯覺。現在,這一攤長期不流動的死水,下面已經漚成了淤泥。
河流有底,淤泥無底。我的雙腳已經感到向下沉墜的引力了。春節前後,我在寒流的襲擊下感染流感,卧床半月,結結實實病了一場。
在接踵而來的糾纏之中,我不時想起去年深秋,在那片草木繁茂的園子裡,她雙手籠在衣袖裡悠閑踱步的樣子。那一層防塵的心罩,要經過怎樣的試煉才能獲得呢?那一條隐在荒草中的冷僻路,我似乎望見了,卻又相隔太遠,辨認不清。
4
我在這個地方已經待了十年。十年前,因為受不了過度的疲勞和捆綁,我離開了那個終日碌碌的所謂肥差,來到這個被稱為“清水衙門”的部門。這地方雖然理論上也在機關序列,卻是機關的邊角,而且是被裁到一邊閑置的邊角,是奔湧向前的河流靠近岸邊的一個淺水窪。從外部看,它隻是機關序列裡的小擺設。
這個地方的清淨與此前的喧嚣形成了觸目的對比。盡管人人都知道這地方是清閑的,但它的清閑程度還是讓我暗暗驚訝。
到這裡上班的第一天,我來到我整饬一新的辦公室,裡面除了一張辦公桌,一把轉椅,一張長沙發,一隻茶幾,兩個文件櫃,别無長物,連電腦都沒有。我依據原來的辦公習慣,把辦公必需品列了長長一張單子,要求當天配齊。負責采買的會計一看單子就結巴起來。這這這,她滿臉吃驚地說,我得去找領導問問。仿佛這件事很離譜。
整整一周,我的辦公室沒來過一個人。因為辦公樓幾乎是空的,除了頭兒的辦公室亮着燈,單位辦公室有兩三個年輕人支應差事,沒有别的人。每天下班,頭兒的辦公室便熱鬧起來,有四個人關起門來在裡面玩撲克。我每天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走,根本沒人過問。我便天天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,然後到單位,看看書,吃午餐,午休,再看看書,就可以回家了。
緊繃了十多年的神經終于松弛下來。有整整一個月時間我都在睡懶覺,每天睡到自然醒,把十幾年欠下的覺都補回來了。一個月過去了,我從補覺的松弛中緩過神來,新電腦也擺到了辦公桌上。
十多年的淤積等待清理,而那些沉甸甸的東西卻不容易掀動。我總覺得隔着什麼,意弱詞窮,力道不夠。我于惶惶之中,答應了朋友的約請,開始為一家晚報的周刊寫專欄。千把字的小豆腐塊,一周一篇,一直到年底。其間和幾個朋友一起,把伊城周邊的旮旮旯旯走了一遍,并且以此為主題,為另一家炙手可熱的都市報寫專欄。有限的儲備迅速消耗。而這種小機靈賣弄久了,我怕我的經驗會全都碎成芝麻粒。于是忍住,停止。
當“寫什麼”成為一個必須經常自問的問題,寫作本身,就多多少少帶了些裝腔作勢。不時遇見同行,問,最近寫什麼呢?我手中的一杯酒便有些難以下咽。假如我在寫小說,寫着長篇或中短篇,那似乎說起來更像一件事,可以說說的。寫詩的人似乎就不大好意思把寫詩當成一件事挂到嘴上,不過,大緻也可以說說的。但我一直在寫散文。雖然不是那種小豆腐塊,也不是用妩媚言辭勸人或哄人的小插花,但我還是不能夠坦白,我在寫什麼。這顯得煞有介事。而散文似乎是不能煞有介事、不能預謀的。
往事沉重含混,經過了多年的發酵。其中有多少是已經消化并且打開的,可以構成寫作意義上的有效經驗,我不确定。有些沉積不敢輕易去碰。怕自己下手沒輕重,白白弄壞了材料。我不能無限隐藏,不能無動于衷,我是與無限的人與事物同在的那一個,我的悲歡常常緣于瑣屑,一點也不比他們更重大,那麼我在自己的作品中意味着什麼,是否仍有可能成為一個創造者?如果不能,我的過往豈不是與他人毫無關系,而僅僅是我的負擔?
不知不覺已經十年了。年底,當我突然意識到“十年”這個時間段的時候,對自己很是失望。剛剛來到這裡的時候我還算年輕,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信心洋溢,以為隻要自己願意,就能所向披靡,沒有什麼能夠阻擋。十年了,那些曾經在記憶裡滾湧喧嚣、讓我夜不能寐的往事,此刻何在?
初來時的清靜不複存在。當初的陌生人,現在都熟悉起來,交往起來,一重新的“人際關系”已經形成。這小小的人群便不再是(也許從來不是)一個一個的,而是一派一派的。我們這個族群不知怎麼了,到處都是一派一派的。人們争排名,争職位,缺少實質性标的物的時候,争上風。那些标的物,那些風頭、面子,我曾經司空見慣。都是徒有其表的勾當,沒意思。好不容易脫身而出,那些東西不可能再吸引我。我不想加入任何一派。我跟任何一派都沒有共同訴求,我對他們在意的虛榮和實利由衷地不感興趣。我覺得本質上他們是志同道合的,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同樣的标的物上。在他們之間我就像一隻蝙蝠,非禽非獸,非左非右——這一向是一個處于道德凹點的角色,一不留神,兩派三派的磚頭都會砸到你頭上。這個因為怠惰過甚所以一事無成的群落,不僅是奔湧向前的河流靠近岸邊的一個淺水窪。清淺隻是當時的錯覺。現在,這一攤長期不流動的死水,下面已經漚成了淤泥。
河流有底,淤泥無底。我的雙腳已經感到向下沉墜的引力了。春節前後,我在寒流的襲擊下感染流感,卧床半月,結結實實病了一場。
在接踵而來的糾纏之中,我不時想起去年深秋,在那片草木繁茂的園子裡,她雙手籠在衣袖裡悠閑踱步的樣子。那一層防塵的心罩,要經過怎樣的試煉才能獲得呢?那一條隐在荒草中的冷僻路,我似乎望見了,卻又相隔太遠,辨認不清。
全文阅读>>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