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章 正如夏宸所料,一張語焉不詳、來曆不明的紙條,并未讓清涼殿發生任何肉眼可見的變化。
他依舊每日“掙紮”着去文淵閣“苦讀”,隻是臉色比往日更加蒼白,咳嗽的頻率也更高了些,仿佛那日受到的“驚吓”真的令他本就孱弱的身體雪上加霜。
福安則愁眉不展,時常對着夏宸唉聲歎氣,将一個忠心護主、卻又無能為力的老奴形象扮演得淋漓盡緻。
小翠依舊每日送來食盒和“閑書”,隻是她的眼神中,除了之前的種種情緒,又多了一絲不易察覺的探尋和或許是失望?她似乎在期待着夏宸能對那張紙條做出些什麼反應,但他偏偏像個沒事人一樣,依舊沉浸在那些“無用”的故紙堆裡。
這種“不按常理出牌”的應對,顯然讓某些人更加捉摸不透。
而在文淵閣内,夏宸的策略也悄然發生了改變。
他不再僅僅滿足于自己埋頭翻閱那些無人問津的劄記和廢稿,而是開始有意識地與一些翰林院的低級官員和小吏進行“交流”。
當然,這種交流是以一種極其“符合身份”的方式進行的。
比如,他會在看到某段“難以理解”的古文時,捧着書,一臉“茫然”和“謙恭”地去請教一位正在整理書籍的年輕校書郎。
“這位這位大人,”夏宸的聲音帶着病弱的喘息,手指着書頁上的某個字,“晚輩晚輩愚鈍,這個字它單獨看,晚輩認得,可放在這句話裡,晚輩晚輩就怎麼也想不明白了。能否能否請大人指點一二?”
他挑選的“問題”,往往是一些看似簡單、實則略帶生僻的字詞用法,或者是一些容易引起歧義的句子。這既不會顯得他真的完全無知,又能給對方一個“指點迷津”、“好為人師”的機會。
翰林院的官員,大多有些才學,也免不了有幾分文人的虛榮。面對一位“病弱好學”卻又“天資愚鈍”的皇子殿下如此“謙卑”的請教,他們大多不會拒絕。
起初,他們隻是敷衍地解釋幾句。但夏宸總能用他那“锲而不舍”的“愚笨”,以及恰到好處的“恭維”,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多說幾句。
“哦原來是這樣!大人真是博學!晚輩晚輩好像明白了一點點”夏宸會露出一副“恍然大悟”卻又似懂非懂的表情,然後順勢引出下一個“問題”,或者看似無意地将話題引向别處。
“說起來晚輩昨日看書,見古人也常有抱病苦讀之人,真令人敬佩。不像晚輩咳咳隻是稍稍勞神,便覺精力不濟。不知最近宮中可還有哪位大人也如晚輩這般,身子不适,卻依舊勤于王事?”
他問得“天真而随意”,仿佛隻是病中的随口感慨。
但那些在宮中浸淫多年的小吏官員,哪個不是人精?他們或許不會直接回答,但從他們微妙的表情變化、或者不經意間透露出的片言隻語中,夏宸總能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。
他就像一個技藝高超的漁夫,看似随意地撒下魚餌,卻總能在不經意間,釣起自己想要的魚。
通過這種方式,夏宸漸漸從這些人的口中,旁敲側擊地打探到了一些關于東宮的消息。
“聽說了嗎?太子殿下昨日在批閱奏折時,突然暈倒了!”
“可不是嘛!太醫院都驚動了,好幾位院判都連夜被召進了東宮,聽說情況不太好。”
“噓小聲點!這種事也是我們能議論的?不過我聽說太子殿下最近憂思過重,為了西南邊境的戰事,已經好幾宿沒合眼了。”
“噓小聲點!這種事也是我們能議論的?不過我聽說太子殿下最近憂思過重,為了西南邊境的戰事,已經好幾宿沒合眼了。”
“西南戰事?不是說已經平息了嗎?”
“平息?那是明面上的!我可聽說了,那些蠻族部落又集結起來,在邊境蠢蠢欲動,二皇子殿下怕是又要領兵出征了”
各種零散的、真假難辨的消息,如同涓涓細流,彙入夏宸的腦海。
太子病倒了!而且似乎與西南戰事有關。
這個消息,讓夏宸心中一凜。如果太子真的出了狀況,那麼淑妃和四皇子選擇在這個時候對自己下手,就有了合理的動機——趁亂除掉一個潛在的、雖然微不足道但終究是皇子的威脅,或者利用自己做某些文章,進一步攪亂局勢。
那麼,紙條上所說的“東宮有變”,看來并非空穴來風。
隻是,“淑妃欲行險,目标宸王”,這後半句的真實性,還有待考證。淑妃真的會如此不智,選擇在這個敏感時期,對一個“毫無威脅”的自己動手嗎?她圖什麼?
夏宸覺得,事情恐怕沒有那麼簡單。
他需要更直接的證據,或者說,他需要一個能夠接觸到更核心信息的人物。
李若愚,那位翰林院侍讀學士,再次進入了他的視線。
李若愚雖然隻是侍讀學士,但在翰林院資曆頗深,而且為人方正,不喜黨争,在宮中頗有清譽。更重要的是,他似乎對夏宸這位“病弱好學”的皇子,抱有幾分同情和善意。
這日,夏宸在閱覽室“苦讀”時,又一次“恰好”遇到了前來巡視的李若愚。
他捧着一本《禮記》,一臉“愁苦”地迎了上去。
“李大學士晚輩晚輩又遇到難題了。”夏宸的聲音比往日更加虛弱,仿佛随時都會斷氣。
李若愚見他臉色比前幾日更加難看,不由得皺了皺眉:“九殿下,老朽看你氣色不佳,想必是連日勞神所緻。學問之事,非一朝一夕之功,殿下還是當以身體為重。”
夏宸“感激”地看了他一眼,随即又低下頭,聲音帶着一絲哽咽和委屈:“大學士教誨的是。隻是晚輩晚輩一想到父皇龍體欠安,太子殿下又又為國事操勞病倒,心中便便惶恐不安。晚輩無能,不能為父皇和太子殿下分憂,唯一能做的,便是便是努力多讀些聖賢書,将來将來或許能少給皇家丢些臉面”
他說着,眼圈便紅了,豆大的淚珠在眼眶裡打轉,一副憂國憂民、孝心可嘉,卻又無能為力的可憐模樣。
李若愚看着他這副樣子,心中那份本就存在的同情,瞬間被放大了數倍。
在如今這個儲位争奪日益激烈的敏感時期,其他皇子要麼忙着拉攏人心,要麼忙着排除異己,勾心鬥角,無所不用其極。唯獨這位九殿下,不僅沒有參與其中,反而因為父兄的病情而憂心忡忡,甚至還想着要通過讀書來“為皇家争光”。
這是何等的“赤子之心”!何等的“純良”!
再聯想到他那“病糊塗”的傳聞,李若愚心中更是生出一種“孺子可教”的感慨。或許,這位九殿下并非真的愚鈍,隻是心思單純,不擅權謀罷了。在如今這渾濁的宮廷之中,這份單純,反而顯得彌足珍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