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 祠堂外,老支書正帶着幾個村民圍在電線杆下抽煙,見他們來了,冷笑一聲:"蘇家丫頭,祠堂是祭祖的地方,不是讓你搞資本主義的!"
"支書,我們付了租金,合法經營。"蘇晚秋攥緊拳頭。
"合法?"老支書吐了口痰,"招那麼多女工,誰知道在搞什麼名堂?"
張建軍突然上前一步,僅剩的右手按在電線杆上:"支書,我在部隊學過電工,這線我接了。"
"你敢!"老支書瞪眼。
"祠堂的電線是七五年民兵連拉的,屬于集體财産。"張建軍聲音不高,卻字字如鐵,"您私自剪斷,算破壞集體财産,要坐牢的。"
老支書臉色一變,周圍村民也開始竊竊私語。張建軍趁機壓低聲音:"支書,您孫子明年當兵的事,我老連長正好管征兵"
最終,老支書罵罵咧咧地帶人走了。張建軍麻利地爬上電線杆,用牙咬着電線接駁。周玉梅在下面扶着梯子,仰頭時雪花落進她眼裡。
"小心!"她突然驚叫——一塊冰淩從屋檐墜落,擦着張建軍的肩膀砸在地上。
張建軍低頭看她,嘴角微揚:"沒事,手榴彈都炸不死我。"
當夜,祠堂裡燈火通明。十五台縫紉機嗡嗡作響,女工們埋頭趕制腰帶。蘇晚秋穿梭其間,不時停下來指導針法。角落裡,李桂芝正手把手教幾個姑娘盤扣——"蝴蝶翅膀要對稱""琵琶扣的環要留一指寬"。
"蘇老闆,"一個圓臉女工怯生生地問,"做完這批活,還能跟着您幹嗎?"
其他女工也擡起頭,眼中滿是期待。她們大多是從外地打工回來的,見識過廣州服裝廠的流水線,卻第一次遇到按件計酬、月底還發獎金的工作。
蘇晚秋剛要回答,祠堂大門突然被推開。蘇大海扛着一筐木炭走進來,胡茬上結着冰碴:"夜裡冷,别凍壞機器。"
女工們竊笑起來——誰不知道蘇大海當初最反對女兒做生意?如今卻天天往祠堂送熱水、修闆凳。
"爸"蘇晚秋眼眶發熱。
"趕緊幹活!"蘇大海粗聲粗氣地說,卻往她手裡塞了個烤紅薯。
除夕夜,當十二寸的牡丹牌電視機搬進院子時,半個村子都轟動了。孩子們擠在最前排,大人們拎着小闆凳圍坐其後,連老支書都背着手在遠處張望。
"這可是深圳第一台彩色電視機!"周玉梅得意地調試天線,屏幕上春晚主持人劉曉慶的紅裙子引來一片驚呼。
蘇晚秋悄悄退到竈間,從兜裡掏出個信封塞給母親:"媽,這是訂單的定金,五百塊。"
李桂芝手一抖,差點打翻醬油瓶:"這麼多?"
"山本先生預付了三成。"蘇晚秋壓低聲音,"等貨款全到了,咱們把房子翻新一下。"
李桂芝抹了抹眼角,突然從竈台底下摸出個布包:"給你做了件新襖子,用的是日本訂單的邊角料。"
靛藍底子上繡着細密的浪花紋,盤扣是一對展翅的銀蝶。蘇晚秋撫摸着精緻的針腳,突然想起什麼:"媽,你這些手藝當年在上海學的?"
李桂芝沉默良久,終于開口:"我老師從前做過旗袍,用的是這種海浪紋"她的手指輕輕劃過繡樣,"後來運動來了,老師跳了黃浦江,這些花樣都成了四舊"
院外突然爆發出一陣歡呼——春晚開始放《鄉戀》了。李桂芝慌忙擦幹眼淚:"出去吧,你爸該找人了。"
祠堂外,老支書正帶着幾個村民圍在電線杆下抽煙,見他們來了,冷笑一聲:"蘇家丫頭,祠堂是祭祖的地方,不是讓你搞資本主義的!"
"支書,我們付了租金,合法經營。"蘇晚秋攥緊拳頭。
"合法?"老支書吐了口痰,"招那麼多女工,誰知道在搞什麼名堂?"
張建軍突然上前一步,僅剩的右手按在電線杆上:"支書,我在部隊學過電工,這線我接了。"
"你敢!"老支書瞪眼。
"祠堂的電線是七五年民兵連拉的,屬于集體财産。"張建軍聲音不高,卻字字如鐵,"您私自剪斷,算破壞集體财産,要坐牢的。"
老支書臉色一變,周圍村民也開始竊竊私語。張建軍趁機壓低聲音:"支書,您孫子明年當兵的事,我老連長正好管征兵"
最終,老支書罵罵咧咧地帶人走了。張建軍麻利地爬上電線杆,用牙咬着電線接駁。周玉梅在下面扶着梯子,仰頭時雪花落進她眼裡。
"小心!"她突然驚叫——一塊冰淩從屋檐墜落,擦着張建軍的肩膀砸在地上。
張建軍低頭看她,嘴角微揚:"沒事,手榴彈都炸不死我。"
當夜,祠堂裡燈火通明。十五台縫紉機嗡嗡作響,女工們埋頭趕制腰帶。蘇晚秋穿梭其間,不時停下來指導針法。角落裡,李桂芝正手把手教幾個姑娘盤扣——"蝴蝶翅膀要對稱""琵琶扣的環要留一指寬"。
"蘇老闆,"一個圓臉女工怯生生地問,"做完這批活,還能跟着您幹嗎?"
其他女工也擡起頭,眼中滿是期待。她們大多是從外地打工回來的,見識過廣州服裝廠的流水線,卻第一次遇到按件計酬、月底還發獎金的工作。
蘇晚秋剛要回答,祠堂大門突然被推開。蘇大海扛着一筐木炭走進來,胡茬上結着冰碴:"夜裡冷,别凍壞機器。"
女工們竊笑起來——誰不知道蘇大海當初最反對女兒做生意?如今卻天天往祠堂送熱水、修闆凳。
"爸"蘇晚秋眼眶發熱。
"趕緊幹活!"蘇大海粗聲粗氣地說,卻往她手裡塞了個烤紅薯。
除夕夜,當十二寸的牡丹牌電視機搬進院子時,半個村子都轟動了。孩子們擠在最前排,大人們拎着小闆凳圍坐其後,連老支書都背着手在遠處張望。
"這可是深圳第一台彩色電視機!"周玉梅得意地調試天線,屏幕上春晚主持人劉曉慶的紅裙子引來一片驚呼。
蘇晚秋悄悄退到竈間,從兜裡掏出個信封塞給母親:"媽,這是訂單的定金,五百塊。"
李桂芝手一抖,差點打翻醬油瓶:"這麼多?"
"山本先生預付了三成。"蘇晚秋壓低聲音,"等貨款全到了,咱們把房子翻新一下。"
李桂芝抹了抹眼角,突然從竈台底下摸出個布包:"給你做了件新襖子,用的是日本訂單的邊角料。"
靛藍底子上繡着細密的浪花紋,盤扣是一對展翅的銀蝶。蘇晚秋撫摸着精緻的針腳,突然想起什麼:"媽,你這些手藝當年在上海學的?"
李桂芝沉默良久,終于開口:"我老師從前做過旗袍,用的是這種海浪紋"她的手指輕輕劃過繡樣,"後來運動來了,老師跳了黃浦江,這些花樣都成了四舊"
院外突然爆發出一陣歡呼——春晚開始放《鄉戀》了。李桂芝慌忙擦幹眼淚:"出去吧,你爸該找人了。"